湖州

首页>地方频道>湖州>社会

湖州现代农业大步迈向“绿富美”

   初冬时节,无论是漫步河网密布的东部水乡,还是穿越土壤肥沃的南部地区,或是走进郁郁葱葱的西部山区,你都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一幅幅现代农业的美丽画卷在湖州大地精彩呈现……

  近年来,湖州市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阵地,积极实施现代农业提升行动,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努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面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农业现代化建设高歌猛进,一曲曲生态、富饶、优美的现代农业乐章奏响其间。

  在2013年、 2014年、 2015年全省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测评中均位列全省第一,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继续领跑全省。农业部农业现代化程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湖州市已率先迈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成为全国第二个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地级市。

  美丽田园魅力倍增

  在吴兴区八里店南片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里,伴随着联合收割机此起彼伏的轰隆声,一派热火朝天的收获景象。站在田埂边,看着田里一望无垠的金色稻谷,种粮大户孙梅金笑容满面,虽然前期因雨水较多,对水稻收割有些不利影响,但今年的收成不会比往年差。“这也多亏了农业‘两区’给农田配上了高标准的防洪排涝设施。”

  孙梅金所说的农业“两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是为破解要素制约、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浙江省在2010年启动的一项农业重大决策。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八里店镇南片着力加快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和产业集群建设,优化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功能,形成了瓜果蔬菜、特种水产、功能稻谷等3个万亩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园。八里店镇南片也是湖州市大力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的一个缩影。现如今,从东部平原到西部山区,一个覆盖全市的“两区”总体框架基本成形,日益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让种粮户们获益匪浅,“两区”建设更是走在全省前列。

  农业“两区”富了农民钱袋子,也鼓了湖州的米袋子。“十二五”期间,湖州市累计投入农业“两区”建设资金77.98亿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68个、面积70.18万亩,现代农业园区327个、面积66.4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190万亩左右,总产量保持在85万吨以上,尤其在遭遇灾害时减灾稳产效果更突出。

  与此同时,绿色生态更成为湖州现代农业新添的一张“金名片”。作为整建制推进的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从去年开始,湖州市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意见和实施方案,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组织实施“一十百千”工程,大力开展生猪、温室龟鳖双控工作,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初步构建了畜牧业污染治理、农药化肥减量、废弃物包装回收利用等农业环境治理机制以及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等新型农作制度。“机器换人”更让湖州现代农业实现了“增产增效”。“十二五”以来,湖州市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设施装备建设,去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39%,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41.48万亩。同时,以美丽田园建设为抓手,湖州市重点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带,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美丽经济”效益日益显现。“十二五”以来,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数超过2600万人次,收入达45亿元。

  新型主体引领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不能局限在机械化生产等环节,还必须拥有强大的农业组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茶叶种植加工都靠平时摸索,有了这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就少走很多弯路。”安吉县天子湖镇吟诗茶叶专业合作社社长柏德林,前不久刚刚拿到了安吉农民学院颁发的新型职业农民结业证书。他从事安吉白茶产销已有10年,经过多年经验积累,从一个初学者转变成拥有1000亩茶园的合作社当家人,年产干茶2万多斤。

  眼下,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近年来,湖州市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新型农民为主抓手,全面提升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骨干、家庭农场为补充,新型农民为基础的多元化生产经营队伍。

  同时,扎实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5302人。湖州市还积极引导种养大户从“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向“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作制度创新”的家庭农场转变。目前,全市共有符合家庭农场培育条件的农业种养大户1000多家,涵盖粮油、水产、蔬菜、茶叶、水果、畜牧等多个领域。

  现如今,湖州广袤的田野上不仅多了先进机械,还新生了数以万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们发展订单农业生产,抱团闯市场、打品牌,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截至目前,湖州市共培育了1010家家庭农场、123家市级及以上示范性合作社、 239家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在南浔,有一家名叫“华金康”的农业企业。早在2014年,它就成为全市5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之一。这段时间,来自练市大虹桥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稻谷从这里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目前,华金康每天加工稻谷800吨,年生产能力可达25万吨,其生产规模和销售总量名列全省同类企业前茅。

  除了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湖州市还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数据显示,到去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2.7万亩,流转率达53%。五年来,共吸引了超过160多亿元工商资本注入,已建成70万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66万亩的现代农业园区。到去年底,全市已有家庭农场10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40家、农业龙头企业1558家,带动农户75.48万户。

  农村改革促农增收

  近日,记者在德清县新安镇下舍村的稻田里遇到种粮大户沈炳水时,他正在摆弄着新购置的收割机。今年,沈炳水承包了500亩农田,种植水稻和小麦。上月,村里给办好了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凭着这张证,他从银行贷到了20万元。“我新添置了收割机、插秧机等一批农机设备,一共投入了40多万元。这张经营权证,可帮了大忙。”乐呵呵地开着新机器,沈炳水又忙活开了。

  以改革激活农村“沉睡”资本,让农民尽享改革红利。“十二五”以来,湖州市全面实施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各项生产要素改革全面展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加速了农民增收方式的转变。截至去年底,湖州市1038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革,成为全省率先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地级市。

  同时,探索开展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试点确权登记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发放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试点确权登记证书2547本,涉及面积30.5万亩。加快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到今年6月底,湖州市已建立了县级流转交易中心、乡(镇)分中心、村(社区)服务站、农户“四位一体”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三县二区全面建成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并启动运行。

  围绕“唤醒”产权,湖州市持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资产股权等产权制度改革,将死产变活权,让活权生活钱。目前,全市累计开展产权交易1262宗、交易额1.57亿元,累计发放各类产权抵质押贷款11.45亿元,撬动资金等生产要素,推动经营主体再发展。接下来,湖州市将分类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转移就业能力培训,加快提升农民素质。同时,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扩大农民创业就业,鼓励以土地、资产入股等形式开展村庄经营,促进农民收入继续稳步增长。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54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