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

首页>地方频道>湖州>要闻

湖州:深入实施人才强市 创新强市首位战略 建设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

  原标题:深入实施人才强市 创新强市首位战略 建设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

  ——《湖州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

  “十四五”时期是以科技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迈入“十四五”,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

  在新历史阶段、新发展格局的时景下,《湖州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重镑出台,为湖州打造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描绘了“路线图”“施工图”。未来五年,湖州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以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着力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加快集聚高新产业,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能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增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为湖州市勇当绿色低碳发展的探路者、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提供强大动力。

  构建“一核四区八集群”创新布局

  遵循功能集聚、绿色创新、开放共赢的理念,《规划》提出,湖州市将构建“一核四区八集群”的科技创新总体布局,强化西塞科学谷核心引领作用,推进“湖州科技城、高新园区、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联动发展,打造“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光电信息、北斗及地理信息、绿色家居”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科技创新资源高效配置。

  一核引领:全面实施“五谷丰登”计划,聚焦西塞科学谷建设核心,布局建设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生态化、科技型、开放式的生态创新载体,聚焦植入新产业、聚引新人群,加快探索以科技驱动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新路径。

  四区联动:结合各区域特色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推动协同发展,形成多区联动发展格局。湖州科技城,大力引进高水平研究型院校,加快集聚高能级科研平台和企业研发中心,着力打造科创研发高地;高新园区,增强产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快集聚标志性项目和行业领军企业,提升园区创新能级;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绿色智造产业,主动承接长三角区域创新、服务和产业功能溢出,打造长三角绿色智造中心、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高能级战略平台;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加快引进杭州高端科创资源,打造绿色产业集聚、生态创新模式为特色的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

  八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现代物流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和关键基础件,提升产业链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打造长三角知名的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人工智能,以德清智能生态城为核心载体,围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以“应用引领+技术驱动”为双主线,率先布局新型人机交互、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新产品;生命健康,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健康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及耗材等领域,加大创新研发投入,着力打造长三角先进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全国美妆产业高地;新能源,巩固铅酸电池产业基础,提升储能、启停等专业领域市场份额,加快钠盐电池、锌镍电池、燃料电池等产业化步伐,开展锌溴液流电池等前沿电池研发,发展风储、光储一体化;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不锈钢棒线材、新型合金、高端轴承材料等先进基础材料,积极布局航空航天、先进半导体等领域关键战略新材料,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光电信息,重点发展液晶面板、集成电路、玻璃基板、5G通信等产业,加速招引光电信息领域规模以上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北斗及地理信息,依托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做强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数据处理软件的技术体系,推进北斗导航、测绘遥感等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加快推动浙江省北斗产业园落户德清,促进相关技术和服务在数字安防、车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融合应用;绿色家居,推动现代装饰建材及家具、户外休闲用品等产业集群转型发展,积极发展智能家居,着力打造全球重要的绿色家居产业创新制造基地。

  奋战五年创新发展再突破

  过去五年,湖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验收,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分别被省委省政府考核为优秀市,科技创新“硬核实力”不断提升,对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规划》提出,到2025年,奋力实现科技创新重要指标“八倍增八提升”,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学技术奖、大科学装置、“鲲鹏计划”人才、科技创新鼎、人才改革试验区、科技金融改革示范区等八个方面实现“零的突破”,基本建成科技实力区域领先、特色领域创新具有全国影响力、区域创新体系更趋完善的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创新在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建成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头部企业和研发机构,集聚一批战略型、领军型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全面建成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实现新突破。未来五年,力争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75%,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5%,规上企业有研发活动比重达到80%,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200人/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5万元/人,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未来五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6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创新主体加速汇聚,培育形成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000家。

  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实现新突破。未来五年,力争新引进省级以上科技领军人才100名、海外工程师150名、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50个,省级以上优秀科技青年500名,“南太湖精英计划”高层次人才项目达到2000个以上,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00万人。

  重大创新成果实现新突破。对标省双尖双领计划,力争每年攻克100项关键技术难题,推进100项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产业化。全市技术交易总额突破120亿元,PCT国际专利申请数达500件。

  创新创业生态优化实现新突破。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科技管理、人才激励、成果转化等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化、创业服务专业化、融资体系多元化的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包容多元的氛围和价值导向。

  聚焦八大重点任务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级

  《规划》提出,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湖州市科技创新工作将聚焦八大重点任务,构筑全面创新体系,实施专项工程,全力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级。

  突出优化生态 构建现代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创新生态最优市。

  坚持数字化改革引领。推进科技创新数字化改革,加强治理端和服务端集成应用,加快建设“科技大脑”创新云服务平台,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的高效便捷精准创新服务。深化新型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全面深化“三评”改革,探索推进一个项目周期“最多查一次”改革。探索建立稳定的科技项目和经费支持机制。完善科研诚信承诺、审核、查处等制度,推进科研诚信信息平台建设,优化科研诚信分类评价指标,建立诚信记录体系。推进科技评估评价工作,构建监督体系。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维权援助中心建设,推进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制度。创新推进科技金融融合示范。推进湖州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推进“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改革,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打造科技创新基金体系,发挥各级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产业科创基金作用,支持更多企业登陆科创板等资本市场。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推动银行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创业投资机构等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健全科技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加强科技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安全风险联防联控。制定完善科技安全基本制度。建立完善科技安全预警监测机制,构建智能化的科技信息收集、研判和风险评估体系。完善科技伦理监管制度,强化科技伦理审查与评估,健全科技伦理体系。落实科技保密政策法规,强化科技保密管理体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弘扬湖商精神,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推动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先进经验、典型案例向公众宣传普及。建立健全容错纠错的创新尽职免责机制,营造全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突出资源整合 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打好平台造峰攻坚战,全面实施“五谷丰登”计划,促进高新区整合提升,大力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以西塞科学谷为引领,若干重量级平台、省级高新区和双创载体联动发展的创新平台体系。

  以实施“五谷丰登”计划牵引创新空间建设。聚焦植入新产业、聚引新人群,大力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的四新经济,走出独具湖州特色的“好风景引来新经济”创新路。打造重量级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湖州科技城,打造功能清晰、产业集聚、机制健全的现代化科技创新之城。高质量建设莫干山高新区,打造成为县域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主平台、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的核心。推动湖州高新区(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扩容提质,全力支持争创国家级高新区。高水平建设各类高校院所。支持湖州师范学院创建“湖州师范大学”,加快建设湖州学院,大力推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相关学科建设,1至2个学科进入省级一流学科A类行列,力争进入全国前30%。支持有条件的区县校地合作共建大学,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新区集聚提升。高标准建设莫干山高新区,力争跻入全国50强。全力支持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引导和支持高新园区围绕主业配置创新要素,全面提升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实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不断提升高新区R&D投入等指标在全市的占比。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全力支持太湖实验室、莫干山实验室等纳入全省新型实验室体系。大力引进培育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大力发展研究院经济,提升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鼓励跨国公司在湖州设立或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建设高质量双创载体。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创建一批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推进众创空间提质提效。探索搭建一站式便利化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力推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引进高水平科技中介机构,培育市场化运作的科技行业协会。

  突出核心攻关 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

  主动融入全省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扩大高新技术产业有效投资,着力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以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为突破,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支持企业积极承接政府科技计划项目、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技术、“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技术等领域基础研究。以推行绿色智能制造为核心,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数字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生命健康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型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与关键零部件、现代纺织、绿色家居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培育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和未来工厂。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引导企业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加快智能化绿色装备升级改造。实施绿色制造“标准化+”行动,推广绿色智造湖州标准。聚焦北斗产业、航空航天、新型显示等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支撑未来发展的产业。以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为重点,扩大高新技术产业有效投资。围绕数字产业、生命健康等产业重点领域,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泰嘉光电、吉利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开展新基建“三年百项千亿”行动,推动新基建与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协同融合发展。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建设领先的新型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健全完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库,优先保障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用地需求。以提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为基础,推进科技与产业创新双联动。推进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围绕产业基础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及“卡脖子”技术,提升重点行业技术服务平台功能,深入推进国家茧丝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动力及储能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有效服务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支持专业化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型服务。支持建设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助力解决产业前沿技术研究关键问题、行业共性痛点问题、中小企业个性服务问题。

  突出主体培育 壮大科技型高新企业集群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系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推动科技型企业“倍增提质”。大力开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实施科技优势企业领航、“双高”企业培育和科技型“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完善创新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打造集群化“创新矩阵”。全力培育一批具“链主型”企业和“头部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设立创新创业总部园区,增强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细分行业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扶持企业提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创新生态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组织实施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百企示范千人领衔”行动,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在产业链协同创新中的头雁效应,推动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重大项目落地,主导推动相关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实施企业研发投入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企业承担科技项目与R&D经费投入挂钩制度,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基本实现全覆盖。引导国有企业发挥体制优势,带头开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研发,更好发挥主力军作用。推进企业创新载体建设。支持企业建设重点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双创示范基地等创新载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新型电子信息、北斗及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引领性、标志性产业集群,依托创新能力突出的领军企业和高校院所,布局建设综合性或专业化的省技术创新中心,加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重大技术成果中试熟化与工程化、产业化。

  突出招才引智 打造面向全球的人才蓄水池

  以“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之城加快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杰出青年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好人才裂变攻坚战。

  打造高层次双创人才集聚高地。实施“鲲鹏行动”、国家和省级引才计划,优化提升高端人才引育工程,多渠道引进世界顶尖人才。创新大数据引才机制,建设大数据引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国际化高端人才战略图谱和“人才数据仓”,拓展“人才码”“人才云图”等应用功能,精准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团队。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市单位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本土高素质人才国际化培养步伐。深化新生代企业家“311”领航计划,创新实施“双进双强”活动。力争到2025年,创建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1个,省级外国专家工作站5家,新引进省级以上科技领军人才100名,海外工程师150名,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50个。壮大杰出青年人才队伍。实施“千个团队、万名硕博、50万大学生”招引行动,打造青年人才友好之城。建立长三角青年人才智库,培育优秀青年企业家、“泥腿子”大学生“村官”等青年典型。建立青年学院系列培训班,加强创业青年、青年技能人才、青年新农人等群体的教育培训。鼓励湖州师院、湖州职院等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养青年技能人才。力争到2025年,培养省级以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500名。加快培育新时代工匠。深化校企双元育人。深化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建立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打造新型蓝领队伍。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公共实训基地、农民学院和技师学院建设。注重名家大师技艺传承,开展技能大赛,遴选培育大批优秀工匠。健全高技能人才政府补贴制度,拓宽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全面优化人才服务。推动人才新政迭代升级,建设“人才数字大脑”,争创省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做大做强市人才发展集团,建设一批“青年城”“创业港”和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探索创新政策试点,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流动通道。健全人才评价体系,突出标志性成果、实际贡献和科学价值的评价,探索引入国际同行评价。

  突出示范应用 提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完善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应用示范,打造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新高地。

  全方位推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推广德清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经验,加快中试基地建设,定期发布技术需求清单和新技术应用场景清单,推动重大技术成果中试熟化与工程化、产业化。实施湖州科技大市场整合提升工程,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构建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技术交易平台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实施“@0572校企直通车”建设行动方案,支持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盟,加快布局海外技术转移网络节点,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国际技术转移等快速反应支撑平台,打造全球技术转移枢纽。完善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改革科研成果管理制度,推进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动发展,完善技术类无形资产挂牌交易、公开拍卖与成交信息公示制度,推广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通过市场发现科技成果价值。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支持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等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健全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常态化路演制度。推进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动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支持银行探索打造实体化服务科技和创新型创业人才的专营机构。深化产学研湖州模式。大力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名企”引进计划,布局引进国内外优质高校、科研院所或世界500强企业来湖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和创新联合体,打造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示范应用工程。举办湖州市政产学研合作大会,全力打造产学研合作湖州模式,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汇聚一流创新资源要素。推进军民融合领域协同创新,全域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军转民”“民参军”,积极引入军工央企和科研院所建设军民融合孵化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突出开放合作 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突出协同共赢,融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参与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强化全球科技精准合作,推进市域协同创新,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创新网络。

  深度融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以德清相关区块纳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管理建设为契机,高质量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湖州板块。高标准建设大走廊德清片区,打造地信智慧城、环下渚湖创新圈、环莫干山创新圈“一城两圈”,加快莫干山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高水平建设南太湖新区,推动湖州科技城与未来科技城、紫金港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等平台交流合作,开展项目协同、关键技术攻关等领域合作,提升以科技交流合作为纽带的对外开放水平。支持安吉、余杭等杭湖两市毗邻区域开展合作。合力共建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全面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加强与张江高新区、虹桥商务区、临港松江科技城等平台交流合作,共建沪湖绿色智造创新廊道。对接南京、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在创新资源富集区建设“飞地”园区、“飞地”孵化器、联合创新中心(基地)、“人才飞地”。对接苏锡常等环太湖重点城市,共同建设环太湖科创联盟,合力打造环太湖科创湾。推进与嘉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多领域创新合作,加快建设“练市-乌镇”嘉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启动区。推动长三角地区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共建共享。加强创新券推广应用,探索建立区域性创新券服务平台,推进创新券跨区域通用通兑。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依托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会址、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中欧科研快车”系列宣讲等国际化载体,加强与主要创新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交流合作,链接全球高端科创资源,提升创新层级。支持高新区、经开区、龙头企业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海外创新孵化中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深化湖州中美、吴兴中韩、南浔中欧、长兴中德、安吉浙澳(澳门)等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促进国际先进技术、高端制造业项目在国际产业合作园落地。

  突出共同富裕 推进科技创新赋能品质生活

  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惠民,强化科技在乡村振兴、智慧城市、美丽湖州、生命健康等领域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全市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先行市提供科技支撑。

  强化城乡发展科技支撑。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加速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推进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科技孵化器等建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加强政产学研联动,打造“1+1+N”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2.0版。开展乡村人才振兴行动,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改革,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推动科技人才资源向农村下沉。支持农业领域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实施“扩中”“提低”行动计划,打造双创升级版,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全面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助力打造现代智慧城市。推动“湖州城市数字大脑”迭代升级,加快建设全国首个“万物智联强市”。高标准建设一批未来社区,着力构建“三化九场景”数字化体系,探索“城市大脑+未来社区”模式,打造数字社会城市基本功能单元系统。推进德清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增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开展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发与科技攻关,争创绿色低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引进院士等高层次专家领衔的科研团队,开展碳监测评估等领域研究,推出“碳效码”“碳足迹”“碳标签”,推动形成相关技术国家标准。全力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支持南浔、德清、安吉等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升级。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加强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研发,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完善生命健康科技支撑体系。加快打造长三角市域医学高地和健康中国先行示范区。推进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场景应用,建设全国首个“数字健康”城市。加强健康老龄化及老年病防治新技术研究,加大老龄科技产品研发投入力度。推动与浙江大学、中科院等知名院所在卫生健康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加快构建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提升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体系化能力和水平。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34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