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产业>旅游产业

江苏南通唐闸古镇:"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的新活法

唐闸古镇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记者王继亮摄

提起唐闸古镇,不得不提南通先贤张謇先生。记者王继亮摄

  “好几年没回家乡了。”73岁的于祖武定居上海数十年,新近收到老家南通的弟弟于德武微信发给他唐闸古镇的照片,勾起了他的思乡情。“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汤家巷文化街区、新民巷美食街、复兴巷茶文化园,这些都是新的,儿时的记忆像百年钟楼、大生码头、老街也都还在。”

  唐闸古镇,被吴良镛院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提起这座古镇,不得不提南通先贤张謇先生。百年前,张謇以其“父教育,母实业”的兴国理念,在唐闸建工厂,办学校,修公园,造公路……兴起了一座工业重镇。岁月如烟,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这里,古镇的旧踪可觅,新颜渐展。

  “工业文明活化石、文化创意新天地、旅游休闲目的地,是我们给唐闸古镇的目标定位。”南通市港闸区政协副主席、唐闸古镇办主任马俊表示,“因为是活化石,我们要保护传承好,因为是活化石,我们要做文创和旅游产业,目的就是要把一度衰落的老镇盘活了。”

  古镇旧忆

  南通市张謇研究中心研究员姜平是位老唐闸人。据他介绍,1895年,张謇选址唐家闸筹建大生纱厂,4年后投产运营,此后数年间又陆续兴办了榨油、磨面、冶铁、蚕桑染织等一系列附属实业群体。一时间,唐闸商贾懋迁、市集以兴,俨然成为通海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新兴工业重镇,彼时赢得“小上海”“小汉阳”的赞誉。

  “唐闸因大生纱厂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辉煌。”年届花甲的赵文天自小就生活在镇上,说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唐闸故事娓娓道来。当年,她的父亲赵耀先是大生纱厂总工程师,“小时候特别喜欢坐在大生码头等父亲下班,那时的通扬运河船只来往穿梭,工人们就在码头上将纱厂产品装到货船上,再将运来的原料搬到岸上。”

  有个场景,赵文天印象深刻:十几米长的跳板架在船舷上,工人们齐刷刷地喊着号子,他们没念过几年书,但号子的韵律很是感染人,这是人们在那个时代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当上下班的姑娘们走到码头时,小伙子们往往会一手把扁担树立在地,一手挥起肩头的毛巾擦起汗来。突然有人冷不丁问‘你们相中哪个了?’有些小伙子就腼腆地说‘我歇歇脚,没看哪个’,这样的生活场景很有意思,到现在都记得。”赵文天笑着说。

  另一个景象是每个月发工资,排队领工资的工人队伍相当壮观,能排一两里路。说到这里,赵文天反问记者:“你知道那时候的工资多少钱?”还没等记者猜出,她就用手比划起来:“39块3,这在当时可是高收入啊,要是哪家小伙子能娶到大生的姑娘,可是高攀呢!”赵文天还说,因为工资高,大生纱厂的姑娘生活讲究,喜欢烫头发、穿高跟鞋,要是夏天还打着小洋伞,姑娘们三四个一伙,五六个一群,一路走来高跟鞋哒哒齐响,回头率可高了。

  “39块3养活全家,这话一点不假,我是1972年初中毕业后分配到了大生纱厂,刚进厂时一个月就拿十几块,这在当时就已经很高了。”于德武的老伴蒋鸿英10多年前从大生纱厂退休,她感慨时代更替,今非昔比了。

  那时不光产业兴盛,老镇还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业余时间里,大生纱厂的姑娘小伙们会到剧院排演《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还有唱京剧的,打快板说相声的。“如果当时工厂效益不好,大家哪有闲情去搞这些文艺?”赵文天回忆,唐闸人不用出镇,茶馆、酒馆、剧院、古董店、百货店、照相馆应有尽有,有些时尚日用品南通城里都买不到。

  “张謇在洋务运动后探寻到一条救国之路,那就是实业兴国和教育救国,这条途径到今天仍然是个过程。”马俊认为,没有张謇就没有唐闸古镇,他给今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工业遗产和精神遗产。

古镇夜色。记者王继亮摄

修缮一新的古镇老宅。记者王继亮摄

  新颜舒展

  姜平介绍,改革开放前,唐闸成为拥有10万产业大军、数百家工厂的高密度工业城镇,一度在地方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后来随着南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发展重心南移,老镇上原先庞大的传统产业被时代抛在了后头,这里渐渐成为一座孤岛型的老镇。早在2007年,他花了半年时间,把唐闸古镇的工业遗产探了一遍,摸清了百年唐闸的家底。

  2009年以来,南通市及港闸区启动唐闸工业遗存保护工作,并为此成立了唐闸古镇办和古镇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工业遗存建起了“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原址保护的大生纱厂、钟楼、公事厅等工业遗产被工信部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据了解,老镇拥有大生纱厂、复兴面粉厂、资生铁冶厂、广生油厂、大生织物公司、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泽生水利船闸公司、大达公碾米公司、通成纸厂等一系列近代工业遗存;大生纱厂百年东工房、高岸街、老工房、南工房、新工房等工人住宅区;通扬运河两岸具有西洋风格的近代商业建筑群、规模宏大的近代储仓建筑群、高门大院的传统民宅建筑群,以及红楼、医院、戏院、公园、码头、菜场、船闸等社会生活历史景观。“这些遗存都是见证南通工业文明与城市历史变迁的宝贵物质遗产,又是彰显我们城市个性、昭示城市精神的非物质文化载体,是南通城市的魅力所在、根脉所系。”姜平说。

  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到访南通后也曾指出:“唐闸是自洋务运动以来,我国近代工业历史遗存中整体规模保存最完整、最集中,工业门类保留最丰富、最充实,原址原状保护最真实、最完善的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

  在马俊看来,古镇的运作是一个长线,既要坚守古镇的文脉,又要把古镇做活了。“我们希望通过旅游市场来带动古镇的发展。没有旅游,就很难有人气;没有文创,旅游的品质会下降。去年旅游人数超过了30万,今年有望超过50万人。”他说。

  三年来,港闸区围绕旅游要素加大工业遗产利用步伐,汤家巷文化街区建成了“唐闸印象馆”“水色染坊”“尚书院”“清弦小筑”等文化体验园;新民巷餐饮街区形成了“江丰楼”“煮潮阁”“琵琶小筑”等美食一条街;复兴巷布局了“茶幔”“晋美斋”“清云茶坊”等茶文化园,“张公馆”“顾公馆”“五间堂”等一批历史文化民宿开门迎客;“从洛桑到北京世界纤维艺术双年展”“世界手工艺术双年展”等国际艺术展会纷至沓来;唐闸公园以中国菊花保种基地的地位引领每年的菊文化艺术节发展。

  “保护传承和利用开发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我们就是要让古镇展现新气象、新面貌。”唐闸古镇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洪兵表示,如今的唐闸,已成为历史文化保护的样本区、生态宜居的功能区、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和近代工业文明焕发青春的魅力区,由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转型为工业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休闲舒适的新兴旅游目的地。

  (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862
收藏
分享